没有账号?| 马上注册
兰坪论坛> 旅游 > 正文
农家乐有些“沉寂”,转成乡村民宿是出路?
2831 0

jiangkayu

2024/4/16 1:19:09

  ■农家乐的“沉寂”并非坏事。“沉寂”也好,“红火”也罢,都是市场逻辑调整的结果。“沉寂”意味着不再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。不用因为“沉寂”而伤感,更不用因为一种业态的“沉寂”而欲将之强行“复活”,找到适合当下的乡村旅游业态才是关键


  本报记者 茅冠隽 李成东 沈思怡


  “住农家屋,吃农家饭,干农家活,享农家乐”曾是风靡一时的旅游潮流,但在流行“Citywalk”“住精品民宿”的今天,以前红火的农家乐似乎不太有人提及了。近日,有媒体援引“B站UP主的视频”称,“近年来,曾经风靡全国的农家乐,已经倒闭了近八万家”,“前几年生意还好,现在不太景气了”。


  在上海,近年来郊野公园、精品民宿、开心农场等乡村旅游新业态蓬勃兴起,相比之下,农家乐似乎有些“沉寂”。沪郊大大小小的农家乐,现在究竟怎么样了?农家乐浮沉背后,折射出什么问题?


  农家乐哪儿去了


  上海的农家乐,是伴随上海乡村旅游业一起发展起来的。


  上海南汇产桃,每逢春暖花开,南汇的郊野大地就会变成一片开满粉红色桃花的浪漫海洋。1991年春天的南汇县和往年不太一样,除了落英缤纷之外,郊野间还搭起了第一届“南汇县桃花节”的台子——上海的乡村旅游业自此起步。


  上世纪80年代,受经济发展水平、交通基础设施、游憩资源空间等限制,上海市民在城郊的游憩活动并不频繁。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,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善,乡村旅游开始受欢迎。人们发现,除了销售桃子能获取收入,盛开的桃花等乡村资源本身就是一种“旅游经济”。


  大量都市游客涌向乡村,吃和住就成了大问题,农家乐应运而生。2000年的“五一”黄金周,崇明前卫生态村“农家乐”正式挂牌对外营业,这是上海第一个农家乐景点。去前卫村的农家乐住一晚,一度是上海市民游客周末小憩、度假休闲的时髦选择。


  此后,农家乐在上海郊野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,而且生意红火。不过,这股热潮持续十来年后,开始渐渐退去。


  崇明区竖新镇前卫村村民宋友发,2000年就带着7户邻居一起,在自家住宅内开了“老宋农家乐”。起初生意很好,2009年上海长江大桥通车时生意达到顶峰,老宋的年收入一度达数十万元。“但2012年以后,农家乐生意越来越清淡,上海长江大桥通车带给人们的新鲜感过去了。”


  2015年前后,沪郊农家乐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。查询上海市文旅局官网发现,关于“民宿”的信息不少,但关于“农家乐”的动态信息大多停留在2015年年底,多为“关于XX区申请三星级农家乐的请示的批复”,2016年后再未发布过此类批复。以“农家乐”为关键词查询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官网,可查到2016年10月发布的“上海农家乐旅游点”目录,一共143个,相较于最高峰时,全市农家乐数量已显著下降。


  “沉寂”是坏事吗


  农家乐为什么“沉寂”?原因有多方面。


  首先,农家乐“狂飙”的那些年里,有的农户、经营户未及时办证就冲进这一市场,许多经营性设施用地无法真正落地,导致不少项目用地存在问题、经营不规范,在“五违四必”整治期间被拆除。比如,青浦以前有一家名为“人然合一”的生态园,其中有农家乐项目,但该区域内土地属于违法用地、建筑均属于违法建筑,2017年时该地块4.3万余平方米违法建筑被全部拆除。


  其次,乡村旅游的供需关系出现新变化。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近年来,上海乡村旅游发展的“增速”没有跟上经济水平、交通状况、人们闲暇时间等的“增速”,导致乡村旅游客群流向上海市外、长三角区域。


  最关键的还是内因。崇明民宿协会会长、“知谷1984”民宿的主人刘庆说,农家乐其实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的乡村“住宿加餐饮”业态,不附带功能品质和文化属性。“土鸡再土、土菜再香,没有游乐设施和体验项目,也很难承载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游客对于‘亲近乡村’的旅游体验需求。”


  据了解,崇明区竖新镇前卫村最早一批农家乐,只是把“麻雀常年在那儿筑窝”的自家农宅三楼稍微装修一下,在客房里配上空调、衣柜和电视,就开张运营农家乐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些房子越来越老、装修越来越旧,“一张床加一台电视”的住宿标准已很难吸引游客。


  在上海乡村民宿协会会长陈语默看来,农家乐的“沉寂”并非坏事。“沉寂”也好,“红火”也罢,都是市场逻辑调整的结果。“‘沉寂’意味着不再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。不用因为‘沉寂’而伤感,更不用因为一种业态的‘沉寂’而欲将之强行‘复活’,找到适合当下的乡村旅游业态才是关键。”比如,近年来,崇明民宿产业发展如火如荼,就是遵循市场逻辑的结果——不用另起炉灶刻意“培育”民宿产业,也没有强行“抢救”农家乐,而是在原先农家乐的基础上,逐渐“长”出了全新的民宿产业。


  崇明区文旅局行业管理科科长张洁说,2013年,崇明为了规范农家乐经营管理,在区级层面出台了《“崇明农家”管理办法》。据此“办法”,农户可办理相关证照在自家宅基内经营农家乐。这一“办法”沿用至今,区相关部门已据此为1100多个“崇明农家”办出证照。“后来,不少初代农家乐经营者年岁渐长,把生意交给了子女,子女翻新老宅、重新装修,融入文化展示、非遗项目、亲子游乐等功能,‘农家乐’摇身一变成了‘民宿’。乡村旅游业态非但没有‘沉寂’,反而厚积薄发。”目前,崇明已有410多家星级精品民宿,这些民宿的建设和经营基础,便是《“崇明农家”管理办法》。


  乡村游提供什么


  经历了“前卫村农家乐”的辉煌,之后逐渐陷入“功能跟不上”的尴尬,上海的农家乐产业需要一次再出发。在当下,农家乐是否能焕发新的生机?沪郊乡村要提供怎样的游憩体验?


  目前,沪郊多地已开始尝试将成片农家乐盘活,升级改造为民宿群,比如崇明的“前卫生态村景区”已更名为“海上花岛(前卫村)AAAA景区”。景区占地近7000亩,由上海盛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农文旅项目平台——海上花岛集团有限公司运营,集中拿下村里几十栋农宅改造成民宿群,其中不少农宅就是昔日农家乐。通过这一模式,生意日渐稀少的“老宋农家乐”们更新成了高端民宿,农户签了合同就能稳定拿租金,还能享受景区内生态度假酒店、玫瑰主题公园等的引流效应。


  另外,沪郊不少“类农家乐”业态,也在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变化而切换赛道。在上海市中心的消费市场,咖啡店和新中式茶馆早已不是新鲜事,同质化竞争激烈。但在沪郊乡村,经营者却能换一种思路,在有限的空间上布局更多元的业态,使这些小而美的乡村餐饮店逐渐变成受欢迎的年轻版农家乐。


  奉贤区南桥镇江海村,乡村休闲空间“野沪茶事”将在5月正式对外营业,集咖啡店、新式茶馆、烘焙体验、城市书房、休闲会客、特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。主理人陈杰坦言,即便开设在乡村,“野沪”在装修风格和业态制定上仍更偏向于年轻人的喜好。“从这个角度讲,我们做的就是年轻版的新式农家乐。”


  当乡村有了更多可能性,传统的农家乐也会变幻出多种形态。如今在社交平台上搜索“农家乐”,搜索结果并不是印象中传统的农家土菜馆,而是各种令人眼前一亮、别具风格的新式乡村文旅融合项目。他们可能是南法风格的庄园、形似霍比特人居住的森林小木屋、上海版的“大理农场”、藏在纯中式园林里的法式乡村厨房,以及带有驿站、茅草屋的中式古风建筑。


  “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乐,是不少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人的乡愁载体:菜是院里现摘的,鱼是塘里现捞的,这种体验,在高端酒店里花大价钱也难买到,这是‘小时候的味道’。把时尚新潮的乡村文旅项目嵌入这一载体,‘泥土香’和‘咖啡味’完美融合,有助于让更多年轻市民游客走进乡村、体验乡村。”青浦区文旅局副局长徐瑞国说。


 

手机二维码 手机二维码
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